北伏藏前行上師言教 第七世南開寧波仁波切
開示于2007台灣台北
為利眾生究竟安樂 而求證佛果
現在我們能夠獲得這樣殊勝的人身,這是由於過去世我們曾經累積非常廣大的資糧,才有這樣的果報。世界上有很多人,這些人裡面,有一些人在他們生存的環境裡,根本沒有機會遇到佛法。有些人雖然知道有佛法,但他們卻把佛法視為邪法或惡毒的法。在那些屬於知道佛法的人,有些甚至只是在佛法中遊走而已。因此,雖然都講佛法,但也有很大的差別。今天我們值遇這一切法當中最殊勝的佛陀教法,我們是很有福報因緣的。
我們修習佛法的目的,就是為了獲得一切安樂之中最究竟的佛果。所有的眾生,不是只有人而已,一切眾生都是希望離苦得樂,但是在能夠讓我們獲得安樂的方法裡面,最殊勝的就是佛陀的妙法,如果我們能真正證得究竟佛果的話,那以佛果這樣一個究竟安樂而言,它是一個永遠都不會改變的安樂。如果我們證得究竟佛果的話,那一切生、老、病、死以及痛苦,都可以完全斷除。所以說以釋迦摩尼佛來講,祂在過去久遠劫時,跟我們一樣也是普通一個凡夫,佛陀也是透過修持教法,而成就最究竟的安樂。
所以現在我們要講述的就是,以過去佛陀修持的道來做開示。我們修持佛法,並不是為了自己一生的安樂而已,而是為了使一切眾生都得到安樂而來求證佛果。如果我們能夠成就佛果的時候,就能夠修持無量無數的眾生利益。因為證得佛果之後,當時就已經獲得一切的自在,因此在利益眾生方面,一定不會有任何障礙。以佛而言,祂能在虛空未盡與眾生未盡以前,都恆常的在度化眾生。以我們現在而言,我們現在如果要去利益眾生,頂多只能幫助一兩個人而已。因為我們還沒有獲得自在,沒有這些修證的話,那我們頂多只能幫助自己,和自己以外一兩個人而已。為了能利益更多的眾生,我們才需要修持教法。所以現在要跟各位解釋的是北伏藏的前行。
北伏藏 從哪裡來的?
這個北伏藏的教法,它是持明仁增軌滇(西元1337-1408年,是拉納多傑敦迥的轉世)所取出來的伏藏。這個北伏藏教法是,過去蓮花生大士還在世的時候,傳延下來的修持法。這個法是為了對將來五濁惡世眾生能夠有更大的利益,除了將來能利益西藏的眾生外,也希望經由西藏傳承而帶到全世界,去利益一切眾生,所以把這個教法埋藏起來,而後來由拉納多傑敦迥(蓮師廿五弟子之ㄧ)取出來的教法。這個教法本來是拉納多傑敦迥所持有的,後來經過一段時間以後,由他的轉世活佛仁增軌滇把它取出來,一般他所取出來的伏藏法叫做「北伏藏」。為什麼叫北伏藏?因為這個伏藏法是在拉薩的北部某處取出來,所以才把它稱為「北伏藏」的。
從仁增軌滇把這個伏藏法取出來直到現在,歷代的修行人,透過它的修持而證得虹光身的,非常眾多。大家都知道的,以前一位大成就者竹千湯東給波(竹千是大成就;給波是國王),他自己在傳記中提到,就是透過北伏藏的修持而獲得成就。湯東給波也提到洛札卡秋寺廟,他曾經在那裏閉關了十二年修這個北伏藏。從仁增軌滇到現在,這個傳承一直被歷代的祖師所修持,而沒有間斷過。
法不在多 重在實修
我們在這裡講解北伏藏的前行,雖然稱之為前行,但是它的內容裡面,實際上也包含正行的修持,如果說各位能以這個教法如理的去修持的話,也一定能夠從輪迴裡面解脫出來。能不能由輪迴解脫,這都是端賴個人的修持,如果能夠修持的話,只有一個偈頌也能真正解脫,過去曾經有許多祖師都是這樣子,如果各位去看那些八十成就者的傳記的話,你會看到有些成就者,他們只有依據上師一個偈頌去修持,修完之後,上師再給一個偈頌去修持,就這樣一個偈頌、一個偈頌修持就已經證得成就。如果是不修持,不管你攝受多少佛法,對我們都沒有利益。
當我們聽聞佛法,聽的功德是有的,但是如果各位在聽聞以後,比如現在在學習前行的教法,學完以後,自己能夠如理的去修持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如果各位只是來這裡聽一聽,聽過以後知道北伏藏裡面有講到甚麼東西,然後聽過新巖傳,又說新巖傳講甚麼東西,可是我們都沒有實修,這絕對對我們沒有很大的幫助。所以不管講北伏藏的前行,還是講新巖傳的前行,這一些的教法,各位只要有學到一點,都應該好好的去實修。如果說自己聽到了而不去修持,卻到處去看的話,那也沒有甚麼意義。平常各位不是工作也很忙,也有很多事情,如果說一下子這裡有甚麼,又要去這裡;然後另外有一個地方有甚麼,又要去那裏的話,那你們不是更累嗎?到後來的話,人家問你有甚麼東西,一個都講不出來。如果說有實修的話,一開始有一個修持,然後漸漸地、漸漸地就累積起來。一般而言,聽講的人很多,真正修行的人卻很少。現在各位來聽講,你們通常會跟上師承諾說你要修持,希望各位也要按照承諾去修持。
轉向正道真誠皈依
第七世南開寧波仁波切開示于2007台灣台北
今天要講解的是,從那些顛倒的道、錯誤的道當中迴轉過來,也就是皈依的釘。
如果我們真誠的皈依三寶的話,所做的任何修持都不會是顛倒的道,不會墮落到三惡道中,也不會投生到連三寶的名字都聽不到的地方。
有些人已經進入一個顛倒的道,但他們自己以為還在正道上,這種人也是有的。以一個簡單的方式來判斷,比如說有些人把傷害眾生的行為,視為是一種修持,去屠殺眾生,並以眾生的血肉來做供養,以為這樣子可以獲得安樂等等,這就是把一個錯誤顛倒的方式當做正道。
另外有些人,有一種邪見,他認為造作惡業不會有惡報、善業不會有善報等等,把因果斷滅的邪說,視為是正道的修持。還有些人會說沒有前生後世等等講法,這些都是顛倒的邪道。
如果我們能真實的以三寶為皈依的話,在這種情形下,絕不會誤入惡道邪道當中的。我們皈依三寶後,也絕對不可能會投生在那種不得救怙、不得依怙的地方。如果我們能真誠的打從內心深處,去生起對三寶的信心而皈依三寶的話,我們生生世世都能獲得三寶的庇護、三寶的救度。因此所謂的佛教徒,藏文叫「曩巴」,就是指一個承許三寶做為真實皈依處的眾生。
以我們主要的皈依對象來講,這個皈依對象應該具備自在的力量,這個對象是指自己的一切功德都已經圓滿,已經成就二利,祂本身具足一切斷證功德的。總而言之,我們皈依對象是已經從輪迴脫離出來的。如果我們皈依的對象只是個世間天神的話,祂還在輪迴中,只能給世間財寶受用,不能帶我們真正的成就解脫。所以我們的皈依境,就是我們的皈依處,主要是一切斷證圓滿的導師世尊,這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佛寶、教證體性的法寶(佛寶心續裡面了悟的證量)、和僧寶(指他心裡已隨類生起某部份的證量)。故皈依方式是為了令自他一切眾生,都能從輪迴三界痛苦當中解脫出來,所以我以佛為導師,以法為修道,以僧為道友。修持皈依時,要觀想皈依境。
發菩提心與觀修四無量心
第七世南開寧波仁波切開示于2007台灣台北
以眾生為所緣 來發菩提心
下面所要講的是由向道而反轉的修持,就是發菩提心。如果我們的修持,只是為了自己一生的利益,只圖己身的安樂而已,用這樣的動機和心念去修持,就是屬於下道的修持。
如果我們所發的心,是為了一切眾生而修持的話,這樣子就能從下道而反轉過來。以小乘的修持來講,他們的修持僅僅為了一生得以從輪迴當中解脫,就是只有求證自己一生的解脫,這樣就是屬於下道的修持。如果進入下道的修持的話,只能去行持非常微小的眾生的利益,因為這樣的修持只求自己一生的解脫安樂,所以它的利益相對來講是非常小的。
我們要轉變對下道的欲望,將我們的心念轉向一切眾生,為了能夠利益一切眾生而去修持,這就是我們大乘菩提心的修持。在大乘的教法,最主要的發心是以一切眾生為所緣,並不是單單只有為了自己。緣於一切眾生來修持,這樣的心就是大乘的發心。
以上述方式,觀修資糧田在我們前方,以他們為發心的見證。以發菩提心來講,有世俗發心和勝義發心。世俗菩提心又分兩種,有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。所謂的願菩提心是為了利眾生,而欲求證得無上佛果;所謂的行菩提心是為了令眾生成佛,而修持佈施等六度波羅密的六度萬行。所謂的勝義菩提心,以相似的勝義菩提心觀修,就是觀修萬法顯相皆如夢。首先儀軌文:「懺悔過往積業障,為利眾生願成佛」一邊唸誦,一邊觀想願一切眾生都具足安樂,還要觀修四無量心,即慈無量、悲無量、喜無量、捨無量。
以慈悲喜捨 來轉心向道
捨無量:一般人通常會對親友,視為是我們喜愛貪著的對象;對那些怨敵,都視為仇恨的對象,這都是偏邪見。為了去除心的不平等,要觀修「捨」。如以怨敵來說,沒有必要對他們生起仇恨,他們過去世可能是我們自己的親友;同樣的我們對於親友,特別的貪著貪愛,也沒有意義,因為過去世他們可能是我們的仇敵。就以此生來說,有些人在上半生是非常仇恨的人,最後反而變成我們自己的好朋友;有些人在上半生是我們非常要好的親友,最後反目成仇,變成我們的敵人。在這一生,我們都可以親證這些事情。所以不管親友仇敵,對我們的幫助和對我們的傷害,都是一樣的。如此思惟後,對一切親友仇敵,應視為平等,以這樣方式來修持。如果我們能如此觀修串習,對那些怨敵,就不會特別用一個仇恨的心來看待;對那些親友,也不會特別的以一種貪著的心來對待,能達到這樣子,就是我們所要修持的捨無量。這樣的修持,不是我們修一天兩天,就可以得到這個覺受,而是平常長時間的觀修,才能慢慢產生這樣的心。
一般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應該要提起這種的正念,在遇到那些特別容易生氣、貪和嗔境的時候,馬上要提醒自己曾聽過這樣的教法,對怨親生起不平等的心念,它是不對的,提醒自己,憶念先前所聞受的教法,而去平等的對待這些怨親,我們就能夠以正念的修持,使得修業越來越成熟。
我們講佛法,藏文叫「卻」,隱含去「轉變」去「修正」的意思。怎麼修正?就是我們平常錯誤的剛強的煩惱的心念,把它轉化為善的心念。所以佛法講的「卻」,涵義就是「轉變」。
另外我們稱為佛教徒,佛教徒在藏文叫做「曩巴」,就是說能調伏內心的人,才叫佛教徒。心調伏後,語和身自然能夠調伏。
平常在修持時,要經常觀心在做什麼?想什麼?正在思惟甚麼?如果知道內心存在的是惡的心念,就要馬上令它轉變為善的心念。我們自稱為佛教徒,我們應該要和別人有所不同的地方,我們應該將心和法結合,怎樣跟法結合?即是把佛法所教導我們的用在心上,這就是把心和法結合。如果我們對佛法聽也聽了,甚至跟人家講佛法是怎樣子,可是我們現在的心和以前還沒學佛的心都一樣的話,那我們現在的心跟佛法就如平行線,是沒有交集的。我並不是跟各位有所不同,我自己本身也是這樣子做,這樣子去修持。
慈無量:觀自己和六道眾生,願一切眾生都能獲得安樂,比如說天道、人道種種安樂等。
悲無量:觀修願一切眾生都能脫離苦及苦因,有這種非常強烈的欲求,即是悲無量。
在這裡我們講如何觀修,就算現在還沒有辦法真正的去利益眾生,但單單透過這樣的方式思維觀修,眾生仍能獲得廣大無邊的利益。如寂天菩薩在入行論說:「一個人即使只有以他自己心力,去思惟利益眾生,他所做的幫助利益,雖然非常微小,但他這種善意的心和善業的修持,都是由於諸佛的加持所成的。」在修持自他平等、自他交換時要配合呼吸。當呼氣時,觀修己身所得到的一切善業福德還有安樂,都布施給一切的眾生,願眾生都能獲得安樂。當吸氣時,觀想把一切眾生的痛苦都吸取進來,由自己代他承受,使一切眾生都脫離痛苦。如果我們平常能時常觀修自他相換的話,這在自己除障上非常有益的。如同寂天菩薩的入行論也說:「眾生之所以一直在輪迴中,就是我們過去無始以來一直到現在,只想到利己而已。諸佛之所以成佛,因祂的心只有思惟利他。」
喜無量:指隨喜眾生的安樂和悅意。我們見到眾生獲得此生的享受及安樂的時候,我們心裡不應該生起嫉妒的心,我們完全隨喜這些人,因為他們之所以獲得這些安樂,全都由於他們過去曾修習善業,而今生才能獲得樂果,所以我隨喜他們過去那些善業,以及今生所得到的善果。要在心理生起,願他們現在能繼續的享受安樂以外,並且所獲得的安樂也可以持續的增長,以這樣的方式觀修喜無量。平常看到眾生在受苦的話,我們應該發起願他們脫離這些痛苦,也願他們能夠獲得殊妙的安樂,以這樣的方式去串習觀修喜無量。
以心的轉變 來衡量自己的修持
我們常唸的發菩提心願文:「菩提心為至妙寶,未生願即生,已生令不退,更願增上善無盡」。此四句偈中,其中講到「菩提心為至妙寶,未生願即生」,如果我們心理還沒有菩提心的,願它趕快生起。再下面兩句:「已生令不退,更願增上善無盡」,如果我們菩提心已經生起了,讓它不退失,而且越來越增上。菩提心很重要,它是我們成就佛果的因。我們景仰的過去諸佛,如釋迦摩尼佛,祂們會成就佛果,主要的因是由發菩提心而來的。對於菩提心的修持,我們要一邊唸誦發心文,一邊修持四無量心,最重要的,我們要觀察自己的心有無轉變,如果我們在修持之後,發現內心確實有相對的生起一些轉變,這才是我們修心真正的用意。沙瓦芒噶朗!